6月9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》,圍繞醫療資源下沉、縣域醫共體建設、醫養結合等核心領域作出系統性部署。
- 醫療資源下沉 -
從“量”到“質”的全面升級
《意見》提出“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,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,逐步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覆蓋”,并強調“支持高水平醫院人員、服務、技術、管理等向基層延伸”。
從“設備下沉”到“體系重構”
過去,基層醫療資源下沉常局限于設備捐贈或專家短期坐診,導致“人走技術空”。此次政策首次將“管理下沉”納入核心范疇,意味著三甲醫院需向基層輸出標準化管理制度、學科建設經驗和質控體系。
遠程醫療成為“新基建”
政策明確推廣“分布式檢查、集中式診斷”模式,推動5G遠程心電、超聲等技術在基層落地。
人才下沉機制創新
針對基層“引才難”問題,政策提出“支持高水平醫學人才向縣級醫院下沉”,并探索“編制靈活管理”“職稱評聘傾斜”等政策。
- 縣域醫院 -
從“轉診樞紐”到“健康守門人”
《意見》強調“因地制宜培育基層特色專科,提高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水平”,并將縣域醫共體作為“醫療資源均衡布局”的核心單元。基層醫療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常見病診療和慢性病管理,最該補的不是「大而全」,而是「精而缺」。
專科建設聚焦“剛需+效益”
● 兒科/婦科:縣域新生兒出生率高,但兒科醫生缺口達40%。鼓勵縣醫院通過與城市婦幼保健院共建“兒科聯合門診”,引入兒童生長發育監測技術帶動年門診量增長。
● 康復醫學科:老齡化催生康復需求,政策鼓勵基層發展“中醫理療+術后康復”。
慢性病管理成為“第二增長曲線”
政策要求基層強化“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常見病管理”,推動“防-治-管”一體化。
醫養結合從“概念”走向“剛需場景”
政策明確“新建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%”,并支持基層醫療機構拓展“日間照料+居家護理”服務。
- 社區醫療 -
從“輔助角色”到“服務主陣地”
《意見》提出“發展群眾家門口的社區服務”,支持普惠養老服務增量資源向社區傾斜,增強日間照料、康復護理、上門服務等能力。
社區嵌入式醫療的“輕資產模式”
政策打破“醫療服務必須依托公立機構”的限制,鼓勵社會力量在社區開設“小微醫療網點”。
家庭醫生簽約服務“價值分層”
《意見》指出要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,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,逐步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覆蓋。這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了更堅實的醫療資源基礎。
《意見》的出臺,標志著中國醫療體系從“城市中心”向“基層中心”的戰略轉移。對從業者而言,這既是挑戰——需從“被動等病人”轉向“主動建生態”;更是機遇——政策紅利正加速向基層傾斜,無論是縣域醫院的專科升級、社區醫療的模式創新,還是醫養結合的場景拓展,均存在巨大的市場空白。
基層醫療需抓住政策窗口期,從“被動適應”轉向“主動布局”,方能在新一輪醫療變革中搶占先機。